HOME

語音導覽-(4) 珊瑚碎屑粒

(4) 珊瑚碎屑粒

介紹

澎湖在珊瑚淺棚或周邊,常可發現珊瑚艷麗的色彩和複雜的造形。其顏色來自寄居在它們細胞內的共生藻,這些共生藻具有豐富的色素,能隨環境的狀況而呈現不同的顏色。共生藻可行光合作用,對珊瑚的新陳代謝和骨骼的堆積,有非常重要的貢獻。但當環境不適宜的時候,如水溫、光度、鹽度產生劇烈改變或海水受到汙染等,都會讓珊瑚失去它們的共生藻,因而造成珊瑚的「白化」,促使珊瑚逐漸步入死亡。澎湖海岸邊所堆積的珊瑚大都屬於枝狀造礁珊瑚。這是珊瑚遭受強烈東北季風或是颱風的摧殘,將折斷的枝枒或碎片沖積到海岸。這些條粒狀的碎屑物,澎湖人俗稱「砱仔」,是燒製石灰的天然原料,石灰是早期澎湖先民築屋砌牆的建材,1948年至1965年之間,是澎湖石灰產業最鼎盛的時期,當時的澎湖石灰曾遠銷到台灣的西海岸,隨後因為水泥、紅磚等現代建材的競爭,到1997年起環保單位又開始嚴格取締空氣汙染,終使石灰窯業畫上休止符。本中心的珊瑚碎屑粒係採集於湖西鄉赤嶼。